一场眼科手术悄然架起了连接新疆与上海两地的一座桥梁。十九岁的哈萨克族青年耶尔,从新疆远道而来。他的行囊中没有太多行李,却装着一个简单却坚定的愿望:摘掉那副厚重的眼镜,用清晰的双眼重新看世界。
被“模糊”裹挟的青春
耶尔的近视从小学便开始,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让度数不断攀升,最终双眼近视高达1500度与1300度,并伴有散光。更为复杂的是,他的眼底存在视网膜变性与小裂孔,已接受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这使得他无法接受常规的激光近视手术。当地医院的医生建议他“保守佩戴眼镜”,似乎这是他与清晰世界之间唯一可行的妥协。
可年轻的心不愿被厚重的框架束缚。他渴望看清晨曦中的山峦,渴望不再隔着镜片看人微笑。他开始寻找别的可能——并在朋友的推荐下,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
从西北到华东,一段医学与信任的双向奔赴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邹俊主任及其屈光手术团队迎来了这位来自远方的青年。经过系统、严谨的术前评估,邹主任为他定制了双眼TICL(带散光矫正的ICL)晶体植入方案。这项技术是一种植入眼内的人工晶体,无需切削角膜,不仅适用于高度近视和散光,还可保留角膜的完整性,是目前矫正高度屈光异常的理想方式。
术前,医生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安排视光技师细致检查,整个团队如春风般温柔,让远离家乡的耶尔感受到医者心中的善意和温度。
手术如同艺术,清晰就在一瞬之间
手术当天,耶尔平静地躺上手术台。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邹主任操作娴熟,一切如行云流水。短短十几分钟,晶体精准植入,世界也悄然被“调焦”。术后仅四小时,他的裸眼视力已恢复至0.8。第二天早上复查,他惊喜地看清了视力表上的“1.0”那一行字母,那一刻,他笑了,眼中满是初见世界时的欣喜。
这是一次重见光明的旅程,更是一段身心重塑的经历。
科技让眼睛清晰,人文让心灵清澈
医学的本质,从不是单纯治疗疾病。它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托付,是医生用专业照亮患者生活的方式。而屈光手术的意义,也不止是矫正视力,更是一份生活质量的提升与自我认知的回归。从看不清,到看得见,再到看得透——耶尔的世界,正一点点打开。
耶尔的故事,或许只是万千患者中的一个缩影。但他的勇气、信任与收获,让我们再次见证:医学的价值,不仅是“治疗”,更是“成全”。成全一个青年重新看清这个世界,成全一份自信地前行,成全那些埋藏在模糊背后的渴望与可能。我们用光明,为他点亮人生的下一旅程。
【ICL小科普】
清晰背后的科技支持
ICL(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是一种植入型人工晶体,放置于虹膜和自然晶状体之间,用于矫正近视和散光,尤其适用于高度近视、角膜偏薄或不适合角膜激光手术者。主要优势有可矫正最高1800度近视与600度散光;保留角膜完整性,术后视觉质量高;可逆性强,可更换或取出;恢复快、微创,而且无异物感。需注意的是,患者必须进行全面术前检查,排除禁忌症;术后按时点药,避免揉眼,定期复查;极少数人可能出现眼压波动或白内障等并发症,需密切随访。
(作者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