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张琼
张琼
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人工智能与教、学、管、评、研等场景融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特别是,对标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发展与改革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提升教师数字化胜任力。
强化数字化意识和思维转型。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数字化理念、培养数字化思维,不断将数字化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潜心研究数字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实时掌握数字化的最新动态,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围绕数字时代的教育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自身数字素养,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加快观念转型,丰富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时代内涵,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全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数字化教学胜任力。
构建精准化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有必要积极探索契合教师实际的精准化数字素养培训模式,构建数字技术与专业学科融合的培训体系,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完善数字技术的支持服务网络。聚焦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思维,实行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数字化技能。可开展混合式、跨学科与跨学段等培训方式,以校本培训为主,深化校际协同合作,并突出培训的长期性、专业性与实践性。同时,帮助教师开展精准化、数字化专业教学研究,并将专业知识储备、专业能力与教学实践进一步融合,实现个人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将培训项目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培训体系,强化实践导向的培训体系,激发创新能力。
第二,构建数字化教学新范式。
坚持应用导向,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处于条块分割状态的海量教学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和共享。围绕目标内容、考核要求、技术规范等方面,基于不同层次教师教育需求,分类设置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覆盖面、利用率和有效性。探索沉浸式、交互式、协作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从长远看,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数字领域学科专业,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赋能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一体两翼”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教育数字地图”,支持开展趋势预测、规划决策、风险预警,支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完善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第三,完善数字化智能化评价体系。
围绕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学生信息素养框架开展常态化师生数字素养测评工作,全面衡量师生在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搭建专业平台和数字技术共同支撑的数字化评价综合性操作系统,建立评价指标、评价信息数据、评价反馈调节系统等良性循环的数字化评价系统。借助大数据系统观测教师的授课情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时优化授课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教师教育质量可视化分析手段。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环境、过程等方面的教育质量监测,将教师的数字化运用能力纳入个人考核评价体系,并结合大数据构建教师的数字化画像,利用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明确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方向和路径,实现对教师教育质量发展的监管、测评与干预。
同时,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结合,将教学数字化成果与年度考核、薪酬绩效等紧密挂钩,设立教师数字化研究项目及专项支持经费等多方面举措,促使教师积极主动探索和实践数字化的新方法。强化精神激励,以数字化教学效果为导向落实激励举措,为掌握数字化表现突出的教师设立荣誉称号等。这有利于帮助教师保持饱满的教学状态,极大提升荣誉感和成就感,进而调动协同开展教育数字化的积极性。
第四,创设可持续的数字化应用生态。
构建标准化、安全性兼顾的一体化教师数字化平台。整合校内各级智慧教育平台,完善数字化平台的功能模块,运用数字化资源多维度满足师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定期对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效果和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注重强化隐私数据保护。
完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师资源共享体系,建立横向互通、纵向连接的数据共享共建机制,畅通数字化资源供给,实现资源互补,扩大资源共享范围,创新资源服务机制,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数字资源配置和服务机制,构建高质量数字化体系,形成良好的数字化资源服务生态,为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从全国范围看,有必要建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建设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教育数据共享网络,畅通数据循环。加强数据集成,打通学校、学生、教师全链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一数一源”,深挖教育数据富矿,构建大数据赋能教育治理新体系。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事处副处长)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